岁末年初大宗商品出现快速上涨,而近期市场对流动性的分歧导致商品价格高位波动,我们尝试从宏观角度一个观察此宗商品的分析框架:
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宏观三要素:基本面、美元和流动性。1全球供需是大宗商品的定价基石;2美元作为定价货币,影响全球商品价格,而弱美元是大宗商品上涨的必要条件;3美元流动性影响美元的走势,进而影响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
美元趋势反转仍为时过早,但联储放水最快的阶段已过去。当前基本面趋势修复的背景下,联储难以进一步扩大QE购买。但是美元流动性趋势反转也为时尚早:1大规模财政刺激需要宽松流动性配合;2最新讲话中也强调“当前还未到推出政策宽松的时点”3美欧日央行货币政策方向也未出现分化。因此,美元指数及流动性的拐点均尚未到来,相对弱美元和宽松流动性的环境仍能维持,但由于不会进一步加码宽松,则美元流动性对商品价格的推升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
流动性边际贡献减弱,需求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上升。尽管供需共同影响商品定价,但结合历史可以分为“需求主导”“供给主导”两类。疫情发生后,需求侧出现大幅变化,成为影响此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存量需求变化:由于中美两大经济体在全球商品消费量存量占比高,观察需求的变化取决于中美经济触底回升的持续性。增量需求变化:1)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扩张;2)美国的基建计划。 因此,需求面较弱,但对美元流动性敏感的商品上涨空间可能有限,反之亦然。
疫情带来需求复苏有“节奏差”大宗商品上涨也有“节奏差” 需求复苏“节奏差”为:1)中国复苏领先海外;2)跨境服务类需求恢复滞后。因此,和中国需求相关上涨最早,比如螺纹钢、铁矿石等;而和海外以及跨境需求相关上涨最慢,比如原油。
尽管需求主导,但供给端会影响商品涨幅。 需求主导意味着几乎所有商品都有不同程度上涨,但供给端则决定了哪些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
资产高相关性,对流动性高敏感性的背景下,放大价格波动。任何“风吹草动”影响美元流动性,均有可能导致资产同步下跌,而由于大宗商品期货的高杠杆,容易进一步放动。
风险提示:美元流动性提前收紧、海外疫情形势及疫苗接种进度超预期。
正文
大宗商品价格的宏观三要素
大宗商品价格的宏观三要素:基本面、计价货币和流动性。大宗商品既有实物属性,又有金融属性,而由于全球大宗商品的计价、流通的货币为美元,因此宏观层面上,商品的供需结构、美元、宏观流动性成为影响大宗商品的三大要素。
基本面:供需是大宗商品的定价基石。 由于大宗商品具有实物属性,而价格是实物资产供需的结果,因此大宗的供需结果会体现在价格变化中。然而,在不同阶段,供需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力存在差异。
美元:全球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 虽然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是由国内定价的(比如螺纹钢)但国际交易的大宗商品大多是以美元定价和结算的。因此,美元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为负相关关系。
流动性:大宗商品价格的催化剂。 流动性的宽松会提高风险偏好,从而助涨大宗商品价格。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流动性并不需要绝对宽松,只需要边际转松即可。
历史上大宗价格上涨时的供需基本面回顾
历史上,供需交替主导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基本面是大宗商品的定价基石,因此对商品供需研究是对价格判断的基础。尽管每一种细分商品均有不同的供需研究,但从宏观层面仍然可以找出其特征。我们回顾中国加入WTO之后2001-2019年期间5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阶段,拆分贸易的“量”和“价”来观察,发现大宗商品价格的基本面因素,可以分为以需求主导和以供给主导两类。不同阶段,供、需对价格的影响程度有不同。
需求主导的大宗商品上涨:在这些阶段,全球贸易的“量”和“价”齐升,指向“价”的上涨主要受到“量”的实际需求推升。 当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由需求端主导时,其上涨的时间与全球贸易量回升的时间是相近的。
2002-2004年:中国参与全球分工带来的新需求。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参与全球分工。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为全球了增量需求。
2009-2010年:次贷危机后需求回升主导的大宗价格上涨。 2008年11月,美联储开启QE1,中国开启4万亿刺激计划,全球经济开始复苏。
供给主导的大宗商品上涨:在这些阶段,全球贸易“价”的上升伴随的是“量”的下降,价升而量降说明此时商品“有价无市”价格的上升主要由供给端推动。
2006-2008年:本宗商品价格上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05年11月-2006年12月,有色金属供给短缺,库存位于历史低位,需求坚挺,价格快速上行;22006年10月-2008年2月,多国干旱并陆续禁止粮食出口,粮食危机爆发。32007年1月-2008年2月,地缘政治动荡冲击原油供给,原油库存较低,油价上涨。
2010-2011:供给主导的大宗价格上涨。 2010年6月-2011年7月,多国再次面临干旱,爆发第二次粮食危机。同时金属维持供需紧平衡,油价高位震荡。
2015-2017:供给主导的大宗价格上涨。 一方面,该阶段原油库存下滑,油价上涨。另一方面,中国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对大宗供给端造成一定压制。
本宗价格上涨由需求变化主导
2020年3月至今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由疫后需求复苏主导的。疫情冲击后,全球经济处于深跌反弹期,全球贸易量及贸易单价同比皆向上回升,需求快速复苏但供给相对滞后拉动商品价格走高,同时全球大放水也助推了大宗价格的上涨。 需求复苏主导意味着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供给端则决定了哪些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比如,铜和玉米都受益于低库存,实现了高于其他一般商品的涨幅。
中美需求复苏是大宗商品上涨的主要支撑。从存量需求的角度而言,中国是全球工业金属的第一消费国,铜铝等主要工业金属的需求均占全球50%左右;美国是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而中国对原油的需求在2010年之后快速上升,使得中美两国的原油消费共占全球消费约33%。由于中美在大宗商品消费量中的占比高,因此中美需求复苏的可持续性是观察此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基本面因素。
需注意的是,本轮需求复苏受疫情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本轮需求复苏与2009-2010年类似,都是全球经济深跌反弹、需求从底部反弹回升。但本轮需求复苏在疫情冲击下存在结构性的差异:
此轮经济复苏各国节奏不同步,国内领先海外约一个季度。 与次贷危机之后各国几乎同时复苏不同,此轮经济复苏由于各国受到疫情冲击的程度不一样,其复苏的节奏也有所差异。中国相较于海外较早控制疫情,于2020年3月经济开始回升,但海外约于2020年5月经济才开始回升,约滞后中国近1个季度。
跨境服务贸易受疫情冲击巨大,复苏缓慢。 受疫情影响,多国对人员跨境流动加强了限制,导致跨境服务贸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020年12月末,全球航班计划起飞数仅为去年同期的-48%,即使是最先从疫情中恢复的中国,其航班起飞数也尚未完全回至正常水平。跨境服务贸易的萎缩拖累全球需求的复苏,尤其压制原油的需求。
需求复苏的结构差异意味着本轮商品价格上涨也存在结构差异。与2009-2010年各类大宗商品上涨节奏几乎一致不同,此宗商品价格上涨存在结构差异:
原油价格上涨节奏与工业金属、农产品不一致。 在疫情多次反复、跨境服务贸易受限的背景下,原油价格的上涨节奏与工业金属、农产品不同。本宗商品上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20年5月,第一波疫情略有缓和,欧美开始逐步放开活动管制,原油价格快速反弹,同时因此前跌幅较大其反弹幅度远超过其他大宗商品。22020年6月后美欧疫情相继反弹,再次加强人员流动管制,全球跨境服务贸易受限压制原油需求,导致原油库存高企。但工业金属、农产品价格在中国需求恢复的带动下快速上行,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原油。32021年1月5日,民主党拿下佐治亚州,实现“Blue Sweep”后,市场通胀预期高企叠加2020年11月后疫苗接种利好,原油开始快速向上修复,其涨幅快于其他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的轮番上涨可能导致通胀预期持续高企,影响市场情绪。
美元与流动性:还未到拐点
弱美元是商品上涨的必要条件,且受到美元流动性的影响。如前所述,美元是全球商品的定价货币,因此历史上来看,美元走强往往引起商品价格走弱,而美元走弱则是商品上涨的必要条件。比如,上文列举的数次商品价格走强,无论是需求主导还是供给主导,都需要一个相对偏弱的美元作为基础。
由于美元指数构建的原因,权重达57.6%的欧元对美元指数影响最大,其次是日元(13.6%)和英镑(11.9%)美元走势实际上是受到主要国家(美欧日)货币政策相对变化的影响。 因此,尽管从宏观影响因素的层面,我们把美元和流动性分开,但是实际上这两者之间也存在。
但是,美联储易松难紧,美元上行拐点尚未到来。虽然美国在财政刺激下的经济复苏预期可能推升美元的上行,但当前美国经济复苏仅“棋至中局”尚无法离开财政的扩张,而财政扩张带来的债务率上升,意味着美债收益率不能较快的回升,美联储政策难以收紧;同时,联储的购债也还未到减量的时间点,按照联储12月会议纪要显示,针对市场调查的预期中值是2022年上半年开始缩减购买,2023年停止购买,2024年第一次加息。在2021年1月14日的讲话中也强调,“现在还不是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而欧央行、央行也并未透露出要大规模宽松的意图。从目前来看,美欧日央行的节奏整体是同向的,尚未出现2013-2014年美欧日央行分化的格局。综上所述,美元趋势性上行的拐点尚未到来。
综上所述,美元快速走弱的时间已过,但上行拐点尚未到来。美元流动性波动减弱,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边际贡献下降,供需基本面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上升。本轮商品价格的上升其实是由疫后需求复苏主导的,需求回升拉动各类商品价格上涨,但供给端则决定了不同商品的上涨幅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大放水、有钱没需求的背景下,各类资产相关性高度上升。任何“风吹草动”影响美元流动性,均有可能导致资产同步下跌,而由于大宗商品期货的高杠杆,容易进一步放动。
风险提示:美元流动性提前收紧、海外疫情形势及疫苗接种进度超预期。
宏观部分来自证券研究报告:《本宗上涨结束了吗?—基于宏观视角的分析》
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1月21日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商品
商品,指的是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具备经济的和金融的两种意义。经济意义上的商品指专门用来交换的产品,即生产者本身并不消费,而是用来向其他生产者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产品。在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几乎所有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都属于商品。金融意义上的商品实际上是指商品期货,即标准化的商品远期合约。
标签:美东时间周三,美联储主席重申维持超低利率并继续执行资产购买政策,市场有关通胀和美债的担忧有所缓解。美股三大股指低开高走,道指涨逾420点创收盘新高。欧股方面,欧洲三大股指集体收涨。国际油价方面,原油期...
2021-02-25 阅读全文>>“我做工厂十几年了,印象中没有这么涨过,不是一个品类涨,是大部分品类都在涨;不是涨3、5个点,而是10%、20%的涨。”在深圳宝安经营一家通讯电子企业的胡女士向记者表示。铜和油是两种最重要的工业原料,...
2021-02-25 阅读全文>>外汇天眼APP讯:油价似乎有望在3月3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联合部长级监测委员会(JMMC)会议之前2020年高点(65.65美元)油价延续了本周早些时候的一系列高低点。尽管美国原油库存6周来首...
2021-02-26 阅读全文>>行业观察|丁辛醇春节后暴涨超50% 业内人士:供给不足或致价格继续攀升财联社 (南京,记者 贾晓宁)讯,春节后,丁辛醇类化工产品暴涨。据生意社价格监测数据显示,2月10日春节前收官日,正丁醇价格不足1...
2021-02-27 阅读全文>>背景:上周四24时,我国成品油零售限价“七连涨”落地,重新计算后的原油变化率处于正值高位。近期受美国原油产量锐减、市场需求恢复等利好因素影响,国际原油在突破60美元/桶之后继续上行。受此影响,国内原油...
2021-02-26 阅读全文>>讯(记者 周璐璐)近期,原油价格持续走高。据Wind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月25日,NYMEX原油、ICE布油主力合约分别为63.34美元/桶、66.35美元/桶。与此同时,市场关于油价上涨是否接近尾声...
2021-02-25 阅读全文>>2月25日,中国船舶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喜迎新春以来首大接单,与招商局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再续前缘,签订了2艘4.97万吨成品油轮及2艘4.95万吨化学品/成品油轮建造合同。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王宏,中国船...
2021-02-25 阅读全文>>IT之家2月27日 据央视新闻,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超大型油船 “远福洋”轮于 26 日在辽宁大连正式交付,交付后的 “远福洋”轮将主要用于中东 - 远东航线的原油运输。据介绍,“远福洋”轮...
2021-02-27 阅读全文>>果然又涨起来了!钢坯预计涨破4500!涨势无法阻挡嗨起来!环球市场美股三大指数低开高走集体收涨,WTI原油上涨2.51%报63.22美元/桶,内盘期货今日拉涨,市场情绪得到一定修复,钢坯连涨40至42...
2021-02-25 阅读全文>>本期,我们为大家请到老虎证券社区大V@蒋书杰_美股玩家。毕业于美国金融+工商双学位,从大学期就创业,用利润在美国买了人生第一辆卡宴,目前公司主营传媒+旅游的他已财富自由。在投资上,他不仅玩正股,还会适...
2021-02-27 阅读全文>>